子宫是宝宝的第一个“家”,它有着孕育新生命的伟大使命,但同时它也拥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。
经过漫长的十月怀胎,子宫为了容纳新来的“娇客”,逐渐扩张到原来的数十倍大,功能和外貌也都变得与以前大不一样。为了更好地孕育宝宝,子宫在激素的作用下慢慢变厚、变柔软,血液供应也逐渐增加,子宫的各个组织充盈着血液。生完孩子以后,子宫才会逐渐恢复原貌。
分娩后的子宫要重新回到新妈妈的盆腔里,就要靠持续的子宫收缩力来完成,清除一切障碍物和残留物,通过收缩将子宫里的恶露排出。随着子宫体积逐渐缩小,需要为期6周左右的修复历程来完成,,但我们神奇的子宫有着超强的自我修复能力,最终恢复到原来的面貌。
具体来说,子宫的“超能力”复原主要体现三个方面。
1、复原子宮体的超能力
胎盘从子宫中娩出以后,子宫会马上收缩变小,这时候用手可以摸到腹部呈球形的质很硬的子宫体,高度在肚脐水平。产后,子宫体的高度每天都会下降1-2cm,在产后42天左右,子宫就会恢复到原来的大小,重新回到妈妈的盆腔里。
2、复原子宫颈的超能力
分娩的过程完成以后,由于子宫颈发生了充血、水肿,会变得特别柔软,子宫颈壁也变得非常薄,在产后一周左右才会初步恢复原来的状态。直到产后7~10天,子宫颈内口关闭。直到产后4周,子宫颈才能恢复到孕前的大小。
3、恢复子宫内膜的超能力
分娩时,胎盘、胎膜与子宫壁分离后被挤压出产道,这时,子宫内膜的基底层就会长出新的子宫内膜。产后10天,除了胎盘附着面之外,其他部分的子宫腔会彻底被新生的内膜覆盖。刚生产完后,胎盘附着部分的子宫壁面积大约有手掌那么大。产后两周,直径缩小到3~4厘米,直到产后6~8周才能愈合。
自我修复的历程是复杂和艰辛的,虽然有着超强的自我修复能力,但同时它也有脆弱的一面,有时超能力的下降并不是因为它“偷懒”,而是因为它被干扰其快速恢复的“敌人”所阻碍,主要有以下因素:
1.子宫内残留。分娩过程中胎盘或者胎膜没有完全剥离,导致子宫内仍然残留着胎盘或胎膜,因此,新妈妈在产后会出现持续出血,有时还可能大量出血。
2.子宫蜕膜脱落不全。蜕膜通常在产后一周左右脱落,如果脱落不完全,就可能导致晚期产后出血。
3.合并子官内膜炎或盆腔内炎症。如果分娩后新妈妈得不到良好的护理,导致子宫或盆腔感染,也会长期出血。
4.子宫过度后屈,恶露难以排出。
5.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。子官肌瘤影响子宫收缩,产后出血量会增多。
6.排尿不利。在妊娠晚期,子宫增大会压迫膀胱,产后膀胱经过了子宫的压迫会有排尿不利的情况,尿液会过度充盈膀胱,不利于子宫下降盆腔。
7.年龄过大。如果新妈妈的年龄比较大,身体各个方面恢复机能也会跟着下降,分娩次数多或多胎妊娠,也会出现产后子宫复旧不良的情况。
由此可见,恶露是子宫复原的风向标。通过对恶露的排出量、色泽以及气味的变化进行观察,可以判断出子宫的复原状况。
子宫是女性的伟大生殖器官,身肩孕育生命的伟大使命。新妈妈在产后要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子宫尽快复原,如:子宫恢复操、按摩子宫、母乳喂养、服用生化汤等,来呵护好我们伟大的子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