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902766104 15902760014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行业新闻
产后修复顺序是什么?
文章作者:admin 上传更新:2023-03-23

 

产后三大修复:腹直肌修复、盆底肌修复、骨盆修复。
这些都必须要做吗?

三大修复是否有先后顺序?

 

先跟着详细了解一下这三大修复项目。

腹直肌

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,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肉组织,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,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~7肋软骨前面。肌的全长被3~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。

有前屈脊柱,降胸廓,维持腹压、固定脏器位置的作用。同时对咳嗽,排便、活动等方面也起重要作用。

 

图片1.png

腹直肌分离发生机制:

腹直肌分离的发生是由于产后腹部肌肉松弛,腹壁紧张度下降,但又不能很快恢复到原有的位置和形态,多余的赘肉就会在腹部堆积突起。

 

自测:

仰卧位,双手放在胸前,头和肩轻轻抬离床面,如做仰卧起坐一样,用尺子(或手指)测量腹部肌肉间隙,在脐上和脐下下4.5cm处进行评估,≥2cm就说明存在腹直肌分离。

 

图片2.png

据统计:

··阴道分娩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为 60. 3%,剖宫产发生率为 70. 8%2 次及以上剖宫产的产妇腹直肌分离发生率更高 ( 90. 8%)

··生完孩子有三分之二的人有腹直肌分离,1年以后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腹直肌分离。

 

骨盆

骨盆是由骶骨、尾骨和两块髋骨(由髂骨、坐骨及耻骨融合而成)所组成。骶骨与髂骨和骶骨与尾骨间,均有坚强韧带支持连结,形成关节,一般不能活动,妊娠后在激素的影响下,韧带稍许松弛,各关节因而略有松动,对分娩有利。

图片3.png

 

髋骨由髂骨、坐骨及耻骨融合而成

骨盆的作用:

骨盆是躯干和下肢之间的骨性连接,是支持躯干、保护盆腔脏器的重要结构(如图)。在孕期骨盆支撑着胎儿的重量,维持子宫的正常位置,同时是胎儿娩出时必经的骨性产道。

图片4.png

 

骨盆内包裹着众多盆腔器官

盆底肌

盆底肌,是指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,它好像一张吊网,尿道、膀胱、阴道、子宫、直肠等脏器被这张紧紧吊住,从而维持正常位置以便行使其功能。

一旦这张弹性变差,吊力不足,便会导致内的器官无法维持在正常位置,从而出现相应功能障碍,如大小便失禁、盆底脏器脱垂等。

图片5.png

 

接下来详细说明产后腹直肌修复、骨盆修复、盆底修复三者之间的关系。

 

骨盆修复到底修复的是什么?

··骨头:是不会变大变小的,即使经历了生产也不会因此而变大,更不会因为你做了骨盆修复而缩小。

··关节:组成骨盆的关节是能够微微活动的,被称之为微动关节,一旦这些关节发生错位、分离时,会让你疼痛难忍、坐卧难安,难道你会认为关节的微微变化就能导致的骨盆变大?并不会。

··韧带和肌肉:在孕期,盆底肌就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,由于激素、体重、体围和腹腔体积等的变化使得盆底肌处于持续的受压状态,会逐渐松弛,加上子宫逐渐增大使得盆底肌被拉长无力,而分娩的过程又会进一步对盆底造成损伤,也就是说,无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,生产后都需要盆底肌修复。

··无论是盆底肌修复还是骨盆修复,他们的核心都是围绕着盆底肌的修复进行,而骨盆修复则还要针对骨盆错位进行纠正,而纠正的主要目标是韧带和肌肉,并不是指骨头的缩小。

盆底肌修复使骨盆间原本松弛的肌肉韧带变得紧致,从而促进骨盆的复位。而骨盆修复后有效承托起盆腔内的器官,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盆底受到的压力,辅助盆底恢复

所以说:骨盆修复和盆底修复有相互影响,相互促进的作用,骨盆修复应该包括盆底修复,而不是狭义上单纯的骨盆正位。

 

产后可以同时进行骨盆和盆底肌的修复。

 

总结:

1、产后可同时进行骨盆和盆底的修复,两者有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。

2、腹直肌修复、腹部塑型要谨慎,盆底肌力大于等于3级后在做不迟。

3、修复顺序:盆底肌修复&骨盆修复,然后才是腹直肌修复。